谷澍:商业银行必须依托创新着力实现“三个转变”

点击率:1219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9-12-27

  原标题:谷澍出席中国金融学会年会并发表演讲

来源:金融论坛

12月21日,工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谷澍应邀参加中国金融学会暨中国金融论坛2019学术年会,发表题为《提高适应性,强化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的主题演讲。 

谷澍演讲中指出: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必须依托创新,着力实现经营模式、动力机制和价值定位的“三个转变”。

第一,要转变经营模式,提高适应性。

谷澍认为,未来银行将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上进一步提高适应性。一是要适应产业变迁格局,优化业务结构。商业银行必须创新服务模式、业务产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旧产业间的平稳接续。特别是要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统筹平衡长短期资金、增量与存量资金,创新一揽子金融服务工具,加强对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要适应区域梯度发展趋势,优化金融空间布局。深刻领会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涵义,建立和完善支持业务跨区域发展、客户跨区域管理、资源跨区域配置的新体制、新机制,发挥整体合力,支持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谷澍指出,近年来工商银行在提高适应性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例如从产业适应性看,工商银行先进制造业贷款占制造业贷款比重已达45.6%;从区域适应性看,工商银行已出台覆盖重大区域战略的配套支持政策,近年来,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提供了包括业务、产品、渠道、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支持,今后还将进一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第二,转变动力机制,提升竞争力。

谷澍指出,在行业、技术、市场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银行竞争力的提升来源于体制、技术和生态创新与突破。一是体制创新。从释放生产力,提高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着眼,商业银行体制创新的重点在于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更好有机融合,在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于建立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新体制。二是技术创新。谷澍认为未来的银行某种程度上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竞争力将集中体现为科技实力。商业银行要把客户、品牌、数据、算力、渠道等方面的先天优势有机聚合起来,转化为产品、场景与服务。三是生态创新。银行端改革必须加强对数字时代新生态的适应,从构建新生态的角度实施业务和管理的创新。谷澍表示,工商银行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科技引领,2019年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研究院,就是想充分运用前沿技术,加速自主研发和应用体制的建设。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的发布是工商银行对金融服务移动化、获客活客场景化、风险防控智能化、服务平台云端化、金融发展生态化的一次探索。

第三,转变价值定位,落实普惠性。

谷澍认为,金融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重点是发展普惠金融。商业银行搞普惠必须真正实现业务、服务下沉,依托“四个创新”,破解发展普惠金融的难题。一是创新构建普惠金融产品体系,优化品种、期限、流程、模式,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多方位赋能小微企业经营发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二是创新运用“线上+线下”立体化服务模式,拓宽普惠金融的服务渠道和服务网络,解决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落地难题,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三是创新长效机制,强化普惠考核激励,完善落实尽职免责。四是创新构建普惠金融生态圈,扩大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为普惠金融提供生态化、场景化、智慧化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率。谷澍认为,大型金融机构应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头雁作用,他分享了工商银行的实践做法:工商银行对“不做普惠就没有未来”有深刻认识,近期推出了以“融资+融智+融商”为核心的综合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2019年普惠贷款增幅接近50%,已成为重要的信贷增长源。未来,工商银行将以数字化转型为中心,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实现由单一贷款提供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从单一场景向共享生态、从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从电子银行向智慧银行的转变,不断开创服务小微、支持脱贫的普惠金融发展新局面。

上一篇:自动驾驶遭遇技术、资金瓶颈 行业开始洗牌 下一篇:数据分析助力业务增长 数百企业数据分析师共话数据智能未来

相关阅读

风格切换
主题颜色
模式

布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