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一场远程手术:5G医疗究竟改变了什么?
点击率:745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9-10-27
原标题:目击一场5G远程手术:遍地开花的5G医疗究竟改变了什么?
作者:瞿依贤
合肥市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安医大二附院”)门诊楼4楼,普外科主任万圣云紧盯着墙上的屏幕。
屏幕上,胆囊正在被剥除,胆囊床-肝脏面出现渗血,万圣云的眼睛瞬间瞪大。
这是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距离安医大二附院256公里之外的石台县人民医院进行,得益于5G技术的支持,万圣云与屏幕另一头的主刀医生几乎零延时沟通,血止住了。
5个月前,安徽省首例5G网络支持下的远程协同手术由安医大二附院牵头完成,万圣云是指导医生。5个月后,坐在院内5G远程医学中心的同一把椅子上,万圣云用4个字总结那台手术:身临其境。
是5G使“身临其境”成为可能。
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5G为远程医疗搭建了一条信息传输高速公路。高通量、大带宽、低延时的特点可以使医学影像无延迟、无卡顿传输到位,无论是远程手术,还是医联体内部医疗数据的共享及传输、医疗资源向基层的下沉,都有了可能。
但是,5G在医疗领域的大规模铺开首先要解决的是高成本的问题。建设基站和配套设备的费用高昂,同时,临床医学容错率低的特点也使得5G医疗还将面临伦理和责任界定的问题。
一台远程手术
5月10日上午,时针指向8:50,在石台县人民医院手术室里,手术团队正在做术前准备;而在安医大二附院,万圣云、放射科主任医师宫希军、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王年飞分别在医院的远程医学中心和各自科室,通过显示屏和5G手机实时在线查看手术患者的影像病历资料。
屏幕两端的交流只有0.1毫秒的延时,这是人在正常交流时感受不到的。
9点,手术正式开始。绿色手术单只露出患者的腹部,消毒等术前工作完成后,腹腔镜金属端头伸向手术部位。“手术视野不完整,请求由我方远程唤醒手术机器人,调整机械臂角度。”万圣云通过语音指令,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将手术视野调整到最佳位置。“兹兹兹”,机器操作的声音,万圣云在屏幕这头听得很清楚。
剖开,胆囊壁上的隆起——胆囊息肉暴露在影像上,万圣云、宫希军、王年飞和石台县主刀医生得出一致意见,是良性肿瘤。
胆囊切除手术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确认胆囊动脉并结扎切断,减少出血。但胆囊动脉与肝脏动脉的关系复杂,变异较多,手术中如果错把肝动脉结扎,肝脏有可能坏死,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手术台上的患者有胆囊炎,急性期发作,手术关键步骤完成后,肝脏出现了渗血。万圣云经历无数台胆囊切除手术,基于经验,他通过屏幕实时影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石台县人民医院的电凝操作,血止住了。
大约9点45分,手术成功。远程医疗中心里观看完全程的院长、指导医生、省卫健委的领导、安徽医科大学的专家肩头一松。
同一天下午,石台县人民医院的另一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也在安医大二附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毕良宽的指导下顺利完成。
医疗资源下沉
“5G并不神奇,最大的特点就是传输速度快。”在安医大二附院院长鲁超看来,从4G到5G的演变就像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跨越,而这种跨越使得像石台县人民医院一样的基层医院,可以在手术急需会诊时随时随地“一键式”进行远程多科室联合会诊,接受专家的远程指导,以及享受到传输速度快带来的其他下沉医疗资源。
以上述手术为例,石台县隶属安徽省池州市,位于皖南山区西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而安医大二附院是安徽省内的大型三甲医院,5G的连接让省内的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偏远的基层地区。
经济观察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安医大二附院远程医疗中心的天花板上装有一个类似无线路由器的盒子,这是一个5G室分基站。在房间里,5G网络下载速率可达1.1Gbps/s,超过了4G网络的10倍。在4G网络条件下,医学影像的传输不便,远程会诊都可能出现卡顿,远程手术更是无法做到。
以腹部B超为例,仅仅一次腹部B超产生的超声影像数据容量就高达2GB,而且这些影像还是动态图像,要实现远距离传输,对图像的连贯性和时延控制都有极高的要求。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超声科医生郭乐杭曾对本报记者表示,超声影像在实时传输过程中任何一帧画面的丢失,都有可能造成误诊、漏诊的严重后果。
5G的传输速度满足了实时、稳定的需求。安徽移动合肥分公司网络部网络优化工程师汪冬晨告诉经济观察报,相较于传统的专线和Wi-Fi,5G网络能够解决基层医院和海岛等偏远地区专线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及院内Wi-Fi数据传输不安全、远程操控时延高的问题。
具体来说,实时高清音视频远程会诊,医学影像大数据快速传输、归档、调阅,包括远程手术在内的远程操控类医疗业务以及野外、山区等各种复杂场景的急救,在5G技术加持下都可以实现。
今年以来,三大运营商相继晒出多张5G+医疗领域的“成绩单”: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与上海岳阳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打造“全球首个双千兆智慧医院”;中国联通联合北京、深圳多家医疗机构,首试了5G+MR+AR的多中心超远程手术协同,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在两台异地手术进程中穿插进行专家的实时远程技术指导;上海移动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联合成立首个5G超声联合实验室⋯⋯
5G+医疗正在遍地开花。
成本和风险
汪冬晨回忆,在5月10日的手术之前,合肥移动大约花了一周的时间来搭建全部的5G配套设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远程医疗中心和石台县人民医院手术室的两个室分基站。“1个室分基站,不加软件,成本大约在1万多元;如果算上配套软件、机房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成本超过了15万元。”汪冬晨表示。
鲁超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目前安医大二附院内能实现5G信号连接的只有3个地方:远程医疗中心、放射科和肿瘤科。如果要实现院内区域全部连接5G信号,成本将非常高昂。
目前,合肥市的医院中,只有安医大二附院、安医大一附院、解放军第901医院和省监狱总医院有5G试点。汪冬晨表示:“合肥移动根据各院的需求布点,基本都是做试点用,如果整个铺开,以1个室分基站1万多的硬件成本计算,费用是很高的。“从3G到4G是平滑演进,室分设备直接升级。我们的理想状态是从4G直接平滑升到5G,馈线、天线都不动,只在机房里加设备就达到5G的网速和时延,但现在还在试验。”汪冬晨说。
除了高昂的成本,5G在医疗领域的大规模铺开还面临风险和伦理的问题。
2019年3月16日,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成功完成。
在这台手术中,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至培,通过中国移动5G网络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术中微电极记录操控及全程观察、远程操控手术3个小时,为北京的一位患者完成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
3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对于5G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要遵循基于目前的网络技术和医学科学规律进行科学审慎的探索。
焦雅辉表示,5G还是一个新的事物,全国的主干网还不是很成熟,跨区域之间的传输有一些不稳定的风险,实际的速率和预期的理论速率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远程会诊利用5G没有很大风险,但手术容错率非常低,不管是大手术还是小手术,都具备一定的风险,利用5G技术做远程手术,“一旦网络技术出现了故障和问题,不能说手术就中断了”。
5G手术涉及伦理和责任界定的问题。即便前期将风险控制降到最低,任何一台手术都有风险,一旦发生事故,手术方、指导方和技术提供方的责任如何界定?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关于5G远程手术的开展形式和伦理问题,运营商正和国家卫健委共同商定具体细则。
上一篇:5G基站建设者自白: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能讲3天3夜 下一篇:超嗨!马云酒吧唱《成都》引全场合唱